在北纬27°,有这样一个地方: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6%,是“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”、菌类生长的黄金地带、香菇种植技术的“天然博物馆”。
这里,是浙江丽水庆元。养固健的香菇种植基地,就选在此。
这次,我们从这里出发,通过一场道地中草药溯源之旅,与山河对话,寻找新平衡。
道地原乡
香菇文明从这里起源
“剁花法”演示
800多年前,香菇始祖吴三公挥斧劈开朽木,发明“剁花法”,栽培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香菇。从此,香菇种植技艺从这里发端,也从这里走向世界。
“剁花法”让朽木再次逢春,每一朵香菇,都是山林与人类平衡共生的见证。
从剁花法、段木法到代料法,千百年来,香菇种植技艺不断传承发展,而敬畏自然、天人合一的理念,始终在庆元薪火相传。
2022年,“浙江庆元林-菇共育系统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。
文化传承
这首小曲为香菇而唱
今日的菇民戏,仍在诉说着菇民与香菇相伴相依的故事。
杨香珍(右)
在庆元,我们遇到了一位菇民戏非遗市级传承人,她叫杨香珍。如今菇民戏日渐式微,她却默默坚守了30多年。她说:“菇民戏唱的是庆元的香菇文化,不能在我们这代人失传。”
这次,杨香珍带着她的戏团,将一曲菇民戏,唱响在养固健为她们搭建的戏台上。
养固健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养生文化而生,而菇民戏为传承庆元香菇文化而生。当二者在戏台相遇,激荡出生生不息的回响。
科学种植
高品质是严选出来的
这里的时间很慢,菇农们一生只做一件事:读懂自然和香菇的语言。
胡师傅种植香菇40多年了。他说,种植香菇就像做人一样,不能着急,也不能太慢。
如果香菇长太快,多糖含量就会减少;而如果没有及时采摘,香菇就会开过头,厚度不够,多糖含量也会减少。
养固健选用的是135菌种,培育出来的香菇朵形圆整、菇体结实,多糖含量较高。但光有好的菌种还不够,更需要日复一日的呵护。种植户们每天都要待在菇棚里面,下雨了就要放塑料棚,避免雨水淋到香菇,天晴了就要打开塑料棚、给香菇喷水,时时控制好温度和湿度。
尽管细心培育,但一整棚香菇,大约只有30%能够达到养固健的采收标准。
养固健对香菇的形态、菌盖、菌褶、气味、含水量等都有严格要求。比如,香菇一年会长四茬,养固健只采收第二、第三茬,因为此时香菇长得结实,多糖含量比第一、第四茬的要高出30%以上。
还比如,加工后的干香菇,菌盖厚度要≥0.5cm,菌盖直径要在2~5cm之间,这样多糖含量比较高。
这一切的高要求,都是为了保证最终产品的高品质。和养固健合作尽管要“更操心”,但种植户们心里却更踏实了。
中草药科技
让小小香菇焕发新生
香菇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,在药用方面也有重要价值。《本草求真》称其“味甘性平,能益胃助食”,《本草纲目》亦提到 “主益气不饥”。
既然香菇日常食用营养价值很高,为什么还要将它做成健康产品呢?
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周联给了我们答案:“食用香菇的确能吸收一部分营养成分,但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提取,实际上人体所能吸收的营养是很有限的。
所以,我们才需要通过中草药科技,将香菇中的活性成分,尤其是香菇多糖进行提取,让它发挥更好的功效。”
正因为有了中草药科技,才让一颗小小的香菇焕发新生。而这,正是养固健坚持运用“东方智慧+现代方法”,对中华养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的意义所在。
天人合一
领悟平衡之道
在这里,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姓练的爷爷。练爷爷今年已经83岁,他说自己的年纪在庆元不算大,这里有很多百岁老人。
和庆元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一样,练爷爷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白天到菇棚看看香菇,去地里种种菜,和朋友聊聊天、散散步。当谈到庆元人长寿的秘笈,他自豪地说:“庆元山好、水好、空气好,香菇更好,我们几乎每一餐都吃香菇。”
在庆元,人们懂得与四时对话,在柴米油盐里修炼平衡的功课。他们对身体调养的智慧,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,与养固健倡导的“新平衡主义”不谋而合——调理身体状态,实现身体平衡,调优生活方式,达致生活平衡。
到这里,才明白,山河即答卷,自然有平衡。平衡之道,就藏在天、地、人的共生之间。
从一朵菇到一瓶液,养固健以庆元道地香菇为原料之一,运用东方智慧和现代方法,通过中草药科技守正创新,让自然的馈赠成为健康的解决方案,让身体平衡与生活平衡兼得,帮助更多人践行“新平衡主义”的倡议,享受更健康、更快乐的生活!
本文转载自「无限极」,仅供学习和交流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本文观点不代表直销堂网立场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,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迅速处理,谢谢!QQ:986820144